APP求职
小程序求职
 丨  关注公众号
客服:020-89859232  丨  招聘优势  丨  注册简历
首页 > 行业新闻 > 杭州向"建筑业强市"稳步迈进 实施走出去战略

杭州向"建筑业强市"稳步迈进 实施走出去战略

发布时间:2016-12-27 00:00:00浏览次数:375次

(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
  激动人心的北京奥运会落下了帷幕,短短的16天,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北京,惊叹于鸟巢、水立方等运动场馆的宏伟、绚丽、别致,这其中,就有杭州建筑企业的贡献,以东南网架为代表的杭州奥运场馆参建企业,以先进工艺技术向全世界展示了杭州建筑业的水平。
  这仅是杭州建筑业不断做强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杭州市建筑业以打造“建筑业强市”为目标,完善管理机制和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力度。杭州各建筑企业抓住时机,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杭州建筑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确立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建设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相关领域也得到长足发展。我市大批工业民用、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项目先后建成,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建筑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07年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75.8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建筑业容纳了大量的外来民工就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据:2007年,杭州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约1484.48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加值占杭州市GDP比重为5.98%;全市建筑企业上缴税金46.5亿元,同比增长25.7%;截至2007年底,全市建筑业产值超10亿元的建筑企业共31家,占全市资质建筑业企业总产值的54%;2007年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达95319人,比上年增长12.26%,其中新注册建造师9430人、注册造价师1054人、注册监理工程师2305人;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分别为513家、980家和152家,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企业分别为8家、137家、393家和955家,资质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5年底,《杭州市建筑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为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走出去”战略,起草《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对我市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优惠激励机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建筑企业不断向省外拓展。2007年4月市建委组织了23家建筑业龙头企业考察上海世博园建设,对建筑企业外向经营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数据:2007年,我市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施工产值349亿元,同比增长29.9%,区域遍布29个省市。
  浙江国泰建设集团承建的上海SVA世博园、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楼获鲁班奖工程。董事长李炳传:国泰建设始终坚持建筑业为集团公司的主导产业,在市场开拓中坚持市场网络化、业务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信息化的思路做大市场。
  杭州建工集团承建了阿联酋迪拜跑马场项目,建筑面积为76000000平方英尺,总造价约50亿元人民币。杭州建工集团董事长来连毛说: 杭州建工一直具备承接海外业务的充足经验,曾先后承建乌干达国家体育场、塞拉利昂国家军队司令部大楼、阿尔及利亚政府住宅楼等多项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外工程。我们已经具备向境外市场进军的实力,并已做好了准备工作。】
  新型产业特色明显
  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锐减,装修装饰业蓬勃兴起,2007年全市有工作量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中国有股企业64家,占全市总量的6.6%,比重同比下降1.2%,完成建筑总产值209.84亿元,比重同比下降2.3%,仅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14.1%;装修装饰业,完成产值114.96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9.1%,占建筑业总产值的7.7%;我市出现了一批有特色的适合建筑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如钢结构、智能化、环保等专业企业。
  【案例:杭州钢结构企业先后参加了北京水立方、射击、羽毛球等奥运场馆的施工建设。国家建设部2006年命名我市萧山区为全国钢结构产业基地。
  东南网架总经理徐春祥: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重点进行了超高层全钢结构和大口径焊接钢管的制造等项目的技术改造,先后承建了一大批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代表工程。
  浙江浙大网新快威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七届中国智能建筑峰会上被称为“智能建筑领军企业”。浙大网新总经理沈越:浙大网新在智能化领域培育了近二十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强大市场竞争力、领先国内同行的核心软件。
  整治保护胡雪岩故居的杭州文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十余年来承接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的维修、复原工程及仿古建筑工程达七十余处。
  杭州文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大权:长时期的古建维修施工为公司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古建专业技术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古建施工方法。】
  市场秩序逐步规范
  实施《杭州市建设工程担保管理试行办法》。以建立网络联动监管体系为突破口,重点完善、建立投标担保体系、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体系、承包商履约担保体系等三个担保体系。实行诚信评议卡备案制度,不断充实、完善项目管理电子地图中的项目库数据,使电子地图能够完整、准确、真实地提供全市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地理位置等相关信息。
  创新招投标监管方式。进一步明确招投标管理目标,实施分类管理,改革非国有(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模式,非国有投资项目实行事后备案管理。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健全招投标工作机制。加强标后管理,推行招投标项目跟踪管理制度。
  【数据:截至6月底,已在信用网上注册的建筑业企业达3138家,人员达45480名;已发放企业IC卡达1695家,人员IC卡21913名;各动态栏目累计曝光企业801家,曝光各类人员212人次,分别对2508家企业、2634人进行网上扣分,限制市场活动企业94家,人员13人。截至2007年底,我市应实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新建项目100%按规定办理担保,实行工程担保的项目共560个。
  工程质量提高明显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核心,逐步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全过程管理。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实现两场联动。近年来,全市的建筑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数据:2004年至2007年全市建筑企业承接的竣工工程获得我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5项,获得省优建筑工程“钱江杯”153项,获得市优建筑工程“西湖杯”416项,总数列全省前列。】
  建筑节能广泛应用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建筑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抓好科技示范工程的创建,稳步推进低能耗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通过标准化得到广泛应用。
  【数据:2007年开展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示范工程32项,其中通过验收5项,有8个企业级工法被批准为部、省级工法,为建筑业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农民工权益得到保障
  目前,杭州市区约有30多万民工奋战在各个建设工地。做好建筑劳务用工管理工作,着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大部分建筑业企业都按要求在施工现场建立劳动用工管理台账。从2007年夏季开始,率先在市政府投资项目中,为工地农民工宿舍安装空调。
  【数据:今年,全市正在办理的农民工学校达720所,参学人数达27万人。重视民工上岗培训,劳务人员持证上岗率逐步提高,目前约有15000人取得合格证。民工学校受到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住房和建设部等中央五部委的充分肯定。】
  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杭州市承担了广元市利州区、苍溪县、青川县三区县10000套抗震过渡安置房的援建任务,涉及3个街道、50多个乡镇、120多个施工点,共3800多平方公里范围。此次援建,杭州共派出4家特级企业和18家一级企业约1500多名管理、施工人员参与援建。这次援建点多面广,而且各施工点援建任务都不多,最多的施工点只有195套任务,而10套以下的有6个施工点,最少的只有2套;二期大部分施工点山高路远,在深山幽谷处,有些运安置房材料的平板车根本无法进入,途中还要随时预防山体滑坡。所有的困难,杭州建筑企业克服了,提前6天,于8月4日全面完成所有援建任务,共建造了10210套22.6万平方米过渡安置房。
  此外,2005-2007年间,杭州市建筑企业在春风行动中共捐款89万,在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行动中共捐款284万。
  打造“建筑业强市”任重道远
  虽然我市建筑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兄弟城市相比,我市建筑业仍有一定差距。以2007年统计数据看,2007年全省完成建筑业产值为6971.7亿元,居全国首位。我省建筑业产值强市为绍兴市,去年完成产值2112.6亿元,我市完成产值1484.5亿元,位列第二。与绍兴市相比,我市特一级企业数量偏少,在省外完成产值低于绍兴。
  为进一步打造“建筑强市”,我们仍需进一步增加管理力量,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企业发展主体意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职能,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还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建筑业扶持和保障力度,对建筑企业在新课题、新技术上给予土地和税收上的更大支持。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杭州向"建筑业强市"稳步迈进 实施走出去战略  地址:http://www.jianlihr.com/news/hangye/151763.html

分享

粤ICP备12041652号  粤B2-20181492人力资源许可证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6182号
版权所有:广州中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之人才及招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