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求职
小程序求职
 丨  关注公众号
客服:020-89859232  丨  招聘优势  丨  注册简历
首页 > 行业新闻 > 国有经济:踏平坎坷 飞速前行

国有经济:踏平坎坷 飞速前行

发布时间:2016-12-27 00:00:00浏览次数:447次

(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
改革开放30年间,对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的国有经济从封闭走向市场,从僵化走向开放,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激昂壮阔的历程。其间,有艰苦的探索,更有丰收的喜悦。
    如今,国有经济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实现了有机结合,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初步建立,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已大大增强。
    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这种企业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企业对政府高度依赖,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由政府调拨,企业生产的产品由政府包销,企业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认为,国有企业的30年改革,从本质上讲,是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寻找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30年间,国有企业从政府机关的附属,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与经营者,呈现出较强活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在探索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也走过弯路,遇到过困难。在1998年国有企业发展最艰难的时候,三分之二以上的国有企业亏损,当年全国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只有213.7亿元。当时,经济界人士对国有企业的前景普遍比较悲观。
    2003年国务院成立国资委以后,国资委以经营业绩考核为抓手,层层落实保值增值责任;以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为重点,形成了一套强化出资人监管的制度和办法。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多年沉积的一批长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退出市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经过30年的改革,虽然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国有经济比重不断降低,但资产总量大幅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着增强。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3.9万亿元,到2007年增长到35.5万亿元,年均增加2.2万亿元,年均增长9.8%。
    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许多中央企业不但居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李荣融对“明星”企业的辉煌业绩赞不绝口。煤炭行业,神华集团2007年煤炭产量超过两亿吨,销量超过2.6亿吨,企业规模和实力均居世界第一;航运业,中远集团船队规模居世界第二,经济效益在全球同行业中名列前茅;造船业,中船集团、中船重工2007年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建筑行业更令世界竖起大拇指。怪不得一些外国人说:“中国人能做的,我们绝对不要做,因为中国人能做的,我们绝对做不过他们。”
    中建总公司在国际上承建了很多高难度的建筑,不少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比如被国际权威组织评为“20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之一的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建筑--俄罗斯联邦大厦;我国援助的非盟会议中心等,都是“中国建筑”的杰作。
    中交集团在2007年全球最大225家承包商中排名第14位,居中资企业第一,在全球主跨逾千米的26座桥梁中,中交集团设计建造了10座,比如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浙江杭州湾跨海大桥、江苏润扬长江大桥、上海东海大桥等。
    今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鸟巢”、“水立方”都是由中央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一起设计的,施工队伍全部是国有建筑企业。“以前只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现在我国建筑企业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有优势。”李荣融说。
    据了解,中交集团、中冶集团、中建总公司、中国中铁、中国铁建这些国内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000亿元以上。
    同时,通过放开市场准入、相关政策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得到越来越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到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非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从18.16万户增长到32.38万户;资产总额从5.71万亿元增长到18.69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6.16万亿元增长到24.52万亿元;利润总额从3151亿元增长到1.33万亿元;上缴税金从2256亿元增长到7107亿元。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本报北京10月1日电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国有经济:踏平坎坷 飞速前行  地址:http://www.jianlihr.com/news/hangye/151929.html

分享

粤ICP备12041652号  粤B2-20181492人力资源许可证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6182号
版权所有:广州中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之人才及招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