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求职
小程序求职
 丨  关注公众号
客服:020-89859232  丨  招聘优势  丨  注册简历
首页 > 行业新闻 > 科技与人文并行-奥运村设计解读

科技与人文并行-奥运村设计解读

发布时间:2016-12-27 00:00:00浏览次数:456次

(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
      奥运村称得上是政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建项目中最大的建筑,更确切地说它是一个社区。奥运会期间,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运动员入驻在这里。残奥会期间,来自全世界的残疾人运动员和官员共计7000名也入驻于此。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肤色不同,但追求一致。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从来没有这么多国家的人聚居在一个地方,这是体育的力量。无论世界上还存有多少的纷争,多少的遗憾,但在奥运会这段时间内,所有的人摈弃前嫌,携手同进,使奥林匹克精神散发着迷人的人性光芒。
节能、降耗
      奥运村建筑由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两大部分组成。永久性设施部分主要指运动员公寓区域,它的建筑面积共计53万平方米,有42栋公寓楼、地下车库和5栋配套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包括两个中心公建、一个微能耗的幼儿园及在住宅区域的两侧各设立的一处会所。与大面积地下车库相结合设置了下沉广场,下沉广场的半层设有小型的服务商业设施。
      奥运村是个设施齐全,“装备”精良的模范住宅区域,服务完奥运会后,她将变身为高档住宅区,“奥运村在绿色建筑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虽然设计之初的定位是高档住宅,但它的实施经验应该不仅仅局限在高档住宅的范围,相信会对今后的小区建设有一些借鉴作用。”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奥运村的设计主持人刘京说。
  作为住宅项目,奥运村在操作层面上更能进一步体现“绿色奥运”的理念,更有实施的基础。相比大体量、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广泛建设的住宅更应该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奥运村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消耗能量的标准,它的原则是这个住宅的能耗标准要低于北京市的节能住宅能耗标准,北京在全国住宅节能方面是走在前列的,奥运村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节能本来就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但奥运村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量化指数,让人能看到建筑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指标。清华大学和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奥运建筑评估指南、美国LEED绿色评估体系给奥运村的设计帮助不小。据刘京介绍奥运村之前,我国还没有一个项目通过了LEED的金级标准。而评估体系也并不是等项目做完后打个分数那么简单,在项目建设之初机构就已经介入来指导项目。奥运村在最初就是朝着这个金级标准来努力的,事实是奥运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超前,达到了国际化标准。
  奥运村所有的住宅都是南北朝向,采光、通风很好。因为每一座住宅的外维护结构朝向不同,所以在设计时厚度的标准就不同,南边日照强大,墙体和正常住宅厚度一样,而西、北、东三面的墙体均增加了厚度。“以后热计费要改革,一旦改革后的方案实施,那么边单元和顶层的耗热量费用将是其他单元和楼层的2倍,这就需要一个解决的方法。”刘京说奥运村把重点放在边单元和顶层上,边单元外墙加厚,屋顶加厚保温层,这样一来能耗就能大大降低。
绿色、环保
  刘京介绍说奥运村所有的屋顶都做了绿化,这在国内住宅中独一无二,可以说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屋顶花园。屋顶花园可以防止热量散失,位于屋顶的太阳能遮架还可以有效阻挡热量。“屋顶花园还是健康住宅的一个标志,以后10年、20年,屋顶花园是一个趋势。”通过奥运村的设计,刘京希望以后在住宅的设计上能够大力推广屋顶花园。
  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是奥运村运行过程中的一大亮点。使用污水处理厂的水,通过温差换热系统,提取热量,可用于夏季制冷,冬季供暖,没有一点污染。应用太阳能加热生活用水。奥运村有全国最大的太阳能集热体系,赛后1800多户的生活热水将有这个集热体系全面供应。除此之外,这次设计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集热管和建筑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屋顶花架由用集热管组成的集热板组成,既可以遮挡阳光,又很美观。太阳能的光电技术也充分利用在了奥运村的路灯上。
  许多的环保材料也有效用地应用在了奥运村的建设中。例如外表酷似木料的木塑材料,这种材料是由麦秸杆和花生壳碾碎后和塑料结合而成,可以替代木材。很多装饰构件都可以使用这种材料制造,耐久、防水、无污染,是废物利用的典范。“当建筑拆除后它还可以被重复利用,很环保。”这也是刘京想在以后住宅的设计中大力推广的。
  运动员休息时需要一个特别安静的场所,所以奥运村的窗户上大量安装了隔音卷帘,特别是临街的窗户。有了这个隔音卷帘,完全隔断了室外的噪音,给运动员一个质量好的睡眠。除此之外,还能够防盗。窗户的技术还不止于此,在中空玻璃内放置百叶也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百叶可以随主人的意图而随意调动,能够隔离太阳辐射。
  隔音通风器是奥运村的又一个新型器材,装于外窗时可以持久柔和通风,而不需要人工的干预。中间装置有一个过滤器,可以隔音,非常环保。而隔墙利用了环保的石膏条板,能够调节空气的湿度,犹如人的皮肤一般。
  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奥运村的设计通过了一些必要手段和材料,比如生态砂透水砖的铺设,奥运村选择的透水砖既透气又透水,由沙土制成,完全是石材的外表,“这是一个皮肤的概念,让它尽量接近自然。”刘京说另一个雨水收集的手段是把路面做得高于道路,这样,雨水就能顺势流进绿地。最重要的雨水收集方法是将地下车库顶面的水收集并储藏起来,用于绿地浇灌、冲洗路面。奥运村的设计是把能利用的水通过各种手段都收集起来,即使空调的冷凝水也不放过,而处理后的污水也还可以再次利用。
人性、人文
  人性化的设计也是奥运村的一大亮点,因为住房是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让居住于此的人在极细微之处也能感受到这个亮点。
  最能体现这一亮点的是无障碍设计。奥运村在服务过2008年奥运会后,还要服务于2008年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所以,所有的设计都在向无障碍靠近。例如一般在做楼外入口设计时,除了台阶,还会为残疾人设计一个坡道。奥运村的设计却没有这样做,同样的地方,没有台阶,也没有栏杆,只有一个和道路体系结合得十分恰当的缓慢的坡道,坡道铺设的是在奥运村颇受欢迎的木塑材料,达到了很好的渗水效果。坡道的设计在最初整个奥运村的规划时就想到了。其他好多地方做了无障碍设计:一到三层的残疾人卫生间设有回门拉手,电梯及室内取消了高差……
  在奥运村,建筑的细节体时刻现着人文关怀。楼梯的栏杆拐角处被设计成圆弧形的,且做了软化。就是对连杆的粗细、宽窄程度设计师也做了研究,例如在室外、室内,手对栏杆的感觉是不同的,于是奥运村的所有栏头摒弃了传统的金属材料,应用了环保的木塑材料,因为它的热传导慢,手感较为舒服,冬天不至于太冷。
  阳台在这里是不可忽视的构件,设计师在一套房间做了开敞和不开敞两种形式的设计。除封闭的阳台,一步式阳台是开敞阳台的一个特征,“当你想极目远眺的时候,大可以在这样的阳台上抚栏观景。”设计师在这个时候似乎动了诗人的情怀,所以才有了这种一步式阳台的诞生。这样的观赏阳台,在奥运村的销售中属于赠送之列,据说很吸引购买者。
  而奥运村的外观和外立面的处理着实显示了设计师的创意,那也是一个有关人文的浪漫主义的创意。住宅的外立面用了中国的传统元素--黑、白、灰基调,间以红色点缀,木色加强。用刘京的话讲就是“要强调住宅本土化,设计的结果就是要让它具备生长性”。那是中国画的特色,大调子的灰,黑的窗棱配以白的架子,在楼的一层以小院围合,再在入口设一门庭,看似是个玻璃盒子,但其实质是由亭子变形而来,可遮风,可挡雨,可赏景,重要的是内外可以交流,好似江南园林的借景手法。整个奥运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既传统又现代。
  与其他奥运场馆相比,奥运村仅是一个住宅区域,似乎不会比其他场馆更引人注意。其实不然,经过奥运村的建设过程,人们才发现,在这个住宅区域,奥运的三大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诠释,而且在这里人的活动更多、更集中,在这里人和建筑亲密无间,住在这里的人更能体会到建筑的优劣。
图片: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提供
奥运村简介
  奥运村又叫奥林匹克村或者运动员村。指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提供的集中住宿的处所。奥运村从运动会开幕前两周开始使用,闭幕三天后结束使用。各代表团入住奥运村都要举行入村仪式。在初期的奥运会上, 来自各国的选手和官员部分散在各个宾馆里面, 这不利于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和各国运动员之间的联系交流。1924年第8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 主办者第一次将参加者集中安置在特意建造的木制房屋中, 这就是最早的奥运衬。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该市在离主体育场不远的地方专门建造了供运动员和正式工作人员居住的建筑群, 从此这个做法成为一个传统, 并在《奥林匹克宪章》第42条加以规定:“为了使所有运动员、官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住在一起 , 奥运会组委会应提供一座至少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前两周至闭幕式后3天期间可入住的奥林匹克村”。
  奥林匹克村应符合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制定的《奥林匹克村须知》的要求。居住在奥林匹克村的官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名额由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确定,他们不可超过报名运动员人数的50%。奥运村的位置应在主体育场、练习场附近。在奥运村中, 规定必须有餐厅、医院、商店以及文化娱乐中心当辅助设施。
  《奥林匹克宪章》还规定,奥运会组委会应负担运动员、官员工作人员在奥林匹克村的全部膳食费用和在当地的交通费用。各国代表团入住奥林匹克村都要举行一个简单而庄重的入村仪式。首先由村长致欢迎词,代表团团长致答谢词,然后奏代表团所属国的国歌,最后升起代表团国家的国旗。1952年中国奥运代表团赶到安赫尔辛基时,奥运会的比赛已接近尾声,但仍然在奥林匹克村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出现。
  北京奥运村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北邻森林公园,南接主场馆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距离国家体育场不到3公里,这大概是奥运举办城市中离奥运场馆最近的奥运村。奥运村分为居住区和国际区,共占地66公顷。居住区除了运动员公寓外,还设有运动员综合诊所、餐厅、多功能图书馆、娱乐中心、休闲体育区等相关服务设施。国际区是举办各代表团欢迎仪式及其他接待活动的区域,方便各个国家的运动员进行交流。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奥林匹克广场和约6000平方米的升旗广场是国际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科技与人文并行-奥运村设计解读  地址:http://www.jianlihr.com/news/hangye/152284.html

分享

粤ICP备12041652号  粤B2-20181492人力资源许可证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6182号
版权所有:广州中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之人才及招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