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
43号屋顶的东南角全部坍塌,周围杂草树木丛生。
43号业主在大门口挂上“房屋危险请勿靠近”警示牌。
木门的外廊立着两排共12根木柱用来支撑岌岌可危的老屋。
国家重点文物建筑沙面北街43号7年前就被确诊为全危房
数次申报修缮都未能通过 审批“长征路”让老建筑摇摇欲坠
昨日有市民向记者报料,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沙面北街43号屋顶“开天窗”!记者在现场看到触目惊心的一幕:43号屋顶的东南角全部坍塌下来,其他没有坍塌的屋顶上也长满杂草树木,瓦面更是千疮百孔,这栋有着19世纪末广州租界殖民地建筑风格的百年老屋,似乎已经走到了岁月尽头!
文物建筑倒塌,谁之责?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漫长无奈的修缮审批等待让43号摇摇欲坠。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沙面北街,很明显,43号是整条北街最为破旧的楼房,但残旧斑驳的外立面依然透射出与中国民居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楼房的大木门紧闭,木门的拱形外廊竟然立着两排共12根木柱,街坊强叔称,这些木柱是去年立起来的,主要是为了支撑着外廊的二层楼板。
长满杂草的屋顶惊现大窟窿
站在楼房外面由北往南望去,看不到屋顶有坍塌的迹象。强叔带着记者绕到43号的东侧,走进旁边另一栋文物建筑,顺着楼梯爬上这栋楼的楼顶,从天台往下一看,43号的屋顶一览无余。眼前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43号的屋顶东南角已经全部坍塌,腐木、碎瓦、残砖堆满在二楼东南角的楼层上,而其他三面还没有倒下来的瓦面上 ,竟然长满了杂草树木,有的小树已经有两米多高。如此颓败,谁能想象到这是一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强叔说,43号早在前几年破败迹象就已经很突出,但还没有到坍塌的程度,没想到今年一下子就倒了下来。在43号东侧的巷口赫然贴着一张告示,“注意危房,迅速通过” 。
记者了解到,沙面北街43号属于国家级B类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建筑面积590平方米,砖木结构2层,建于清末民初,历史上曾用作印度人住宅。关于该栋楼房的文物价值,资料上是如此描述:“沙面北街43号作为沙面西式民居建筑之一,为拱形外廊四坡顶的设计,体现了19世纪末广州租界殖民地式的建筑风格。”
如此重要的文物建筑,为何会落到如此田地?当中又该由谁来负责呢?街道有关负责人答复,43号楼房属于私人物业,早在十几年前,该楼房的前业主就曾经向上级单位报批,希望进行修缮,但无奈审批一直没能通过,后来前业主将其转卖给了现在的业主--广州成功置业有限公司。
近期准备第4次申报修缮方案
记者辗转联系上了成功置业有限公司的宋小姐,宋小姐在电话中一听是关于43号的事情,立即说“没办法,我们也想快点进行修复,但一直在等。”据悉,43号楼在2001年被鉴定为全危房,产权人曾于1999年、2002年及2007年3次向市文化局、市规划局申报,但未能通过修缮方案,近期又聘请了文物专家重新设计修缮方案,准备第4次申报。
“我们是2006年接手这栋楼的,当时就发现这栋楼已经相当破旧,公司于是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修缮方案设计,第一次交上去就被挡了回来,说必须找有文物建筑设计资质的单位。现在我们找了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来设计,等方案出来后便会立即上报。”但是宋小姐称,即使是方案出来了,什么时候可以批下来,还是未知之数。“举一个例子,在43号楼背后的那栋经营星巴克的楼房,一开始时也要进行维修,从报批到审批下来,大概花了五六年时间,专家说这个还是比较快的时间了。所以,天才知道43号楼什么时候才可以开始维修。”
沙面西桥:
亟待修缮拖了3年没结果
面对43号屋顶的坍塌,沙面街道的工作人员称,没有上级部门的审批,他们只能在一边干着急,目前为了防止进一步出现大面积的倒塌,街道目前已在显要处张贴告示,让路人不要靠近楼体,下一步打算拉起警戒线。
据悉,不要说沙面街,就连荔湾区甚至广州市的文物保护部门对沙面的文物建筑的改造都没有审批权,沙面文物建筑群一砖一瓦的改变都必须上报到国家文物局审批,没有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谁都动不了。“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栋建筑的修缮方案,要走完论证、出方案、市文化部门审批、国家文物局审批这一过程,至少都要三五年以上。沙面西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沙面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透露。
在距离沙面北街43号一百米不到的地方就是着名的沙面西桥(又称英格兰桥),属于国家级A类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建于1861年,跨沙基涌接六二三路。2005年11月,该桥被评定为E(危险)桥梁,并于2006年9月实施全封闭。当地文化部门分别于2007年6月及2008年4月向市文化局进行修缮方案申报,但均未能通过,近期将重新修改设计方案进行第3次申报。“现在专家对怎么修还没达成统一意见,修缮方案还没有走出广州就拖了3年,更不要说到国家文物局批下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这条桥的封闭已经对沙面的居民出入造成了很大不便,居民也多次上诉,可是我们一个街道又能如何呢?”沙面街道有关人士透露。
如何挽救:
“人可以等,但文物建筑等不了”
“有句话叫“物可以等,但人等不了”,但沙面的情况刚好相反,是“人可以等,但物等不了”啊。因为把沙面的文物建筑当作一个人的话,它现在已经是垂垂死去的老人,不能用对待一般建筑的方法来看待沙面文物的保护问题,再不挽救,这些楼房估计都会步北街43号楼的后尘啊。”在沙面生活了几十年的强叔对记者如是说。
自去年媒体曝出沙面大街1号被擅自改造的报道后,关于沙面文物建筑到底应该如何保护,一直没有定论。现在在这片争论声中,沙面北街43号屋顶已经轰然倒下,但何时开始修缮依然遥遥无期。从擅自改造到审批繁琐,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受伤的最终还是文物建筑。
应该如何挽救呢?记者与一位专家进行了一番探讨。他认为,沙面的文物建筑,绝大部分都属于国家重点文物建筑,如果每一栋的每一次修缮都要经过这样的审批“长征路”,估计“长征路”未走完,房子已经塌下来了。“我认为,全社会都要来关注沙面文物建筑的命运,文化部门甚至可以邀请国家文物专家组前来沙面开一个现场会,为沙面文物建筑的保护作出一个整体的规划方案,简化今后的修缮审批程序,这样才能延续沙面文物建筑的生命。”该人士建议。
沙面岛
曾是外国列强在广州的租界,保留了众多近代西方欧陆建筑群。岛内现有房屋建筑约300幢,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属于广州市直管公房的有163座,总建筑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这些建筑群保留有哥特式、维多利亚式、新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有53处(其中5处为桥、堤、公园等构筑物)。其中A类文物建筑有19处,主要以领事馆、洋行、银行、教堂等建筑为主,多数为清末建筑,保存较为完整。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沙面文物屋顶现大窟窿 修缮审批漫长无奈(组图) 地址:http://www.jianlihr.com/news/hangye/15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