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求职
小程序求职
 丨  关注公众号
客服:020-89859232  丨  招聘优势  丨  注册简历
首页 > 行业新闻 > 俯瞰式精彩-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城市规划思想遗产

俯瞰式精彩-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城市规划思想遗产

发布时间:2016-12-27 00:00:00浏览次数:602次

(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城市规划思想遗产
  在北京初冬第一场大雪中,钱老安详地离去了。钱老生前留下的是“两弹一星”升天的不朽功勋,身后留下的是无数人的敬重。钱学森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还与建筑科学有着不解之缘:他为建筑科学大部门定位,明确了建筑科学的3个重要领域--建筑哲学、城市学和园林学;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他极富远见地提出把北京建成全国智力中心的观点;他提出的功能稳定与迅速发展相统一的城市学理论,在建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钱学森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不仅为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地理科学、建筑科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钱学森构建了完善的建筑科学体系,并就城市学、城市规划等发表了深刻见解。北京是钱学森长期生活的地方,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关注是他建筑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北京是中国的智力中心”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功能定位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对此,钱学森认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把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完全符合实际的。”钱学森对此进行了阐释和引申,并把“两个中心”合并成“一个中心”--智力中心。他解释说:“北京是中国的智力中心,是中国的大脑。”
      钱学森从十个方面阐述了北京是中国智力中心的理由:“一、北京是国家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二、领导需要信息,北京有信息情报中心,包括信息处理单位和报刊出版单位。三、北京是国家级咨询、参谋单位所在地,是参谋团、智囊团的聚集中心。四、北京是参谋团、智囊团聚集中心,而参谋团、智囊团是由有知识的人组成的,那么北京必然是文化中心--也就是自然科学中心、社会科学中心、应用科学中心。推动科学进步是为了发展生产,所以北京也是提供生产技术的科研基地。五、不是所有科学技术都出自北京,但北京应该是支持新技术发展的城市。六、北京既然是自然科学中心、社会科学中心、应用科学中心,就应该培养人才。最高水平的学府应该在北京,当然不是说所有最高水平的学府都应该在北京,但北京的学府在全国来说不应是二流、三流的。七、广义的文化范畴还应包括体育,所有最高水平的体育单位都应该在北京。八、北京是文化古都,所以文化设施,如影剧院、音乐厅、科技馆、博物馆等应是全国最高级别的。九、在城市中,应该有与上述内容相匹配的城市设施。十、北京要跟全国的、全世界的城市体系打交道,所以交通、运输、信息等问题都要解决。”
“城市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但城市究竟向何处发展?是面目相似、丢失自我,还是各有千秋、突出个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钱学森早就关注这一问题,并对此发表了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言论。他说:“城市是变与不变的统一。说变,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城市也不停地发展。在现代,城市变化是很快的,几年面貌就一大变。但城市的功能又是相对稳定的。
        钱学森还说:“认识到城市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后,那么对一个有特色的城市而言,就不是以拆了另建的方式实现现代化,而是以维修外部、内部的方式实现现代化。”针对城市在不停变化但其功能却相对稳定的特点,钱学森主张创建一门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城市学。他说,城市学就是研究城市功能稳定与城市迅速发展相统一的理论,这是从整体上认识一个城市。有了整体理论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世界一体化与保持城市特色的问题。钱学森说:“有了城市学才能有理有据地搞城市规划。”
“以长远眼光来建设美丽北京”
        钱学森是伟大的科学家,是系统工程理论的开创者。钱学森在思考重大问题时都能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上,对北京市的规划也是如此。
      当京津唐地区讨论加强区域合作时,钱学森认为,北京市也应进行科学的规划。他说:“当人们讨论京津唐区域规划时,却忘了北京市本身也应该科学规划。难道北京市的未来就是扩大城区面积后,再建设几个周边的小城镇吗?”钱学森还引用了毛泽东对德国首都柏林的论述:“上世纪60年代初,西德曾建都于当时的小城市,将工业区等职能赋予邻近几个城市,从而形成一个城市职能各异而又通盘合作的城市体系。”毛主席批评当时北京市城市规划部门不断扩大北京城区面积、而不建设远郊区的做法。钱学森与毛泽东的见解相似:“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21世纪的北京为什么不选几个城市近郊区、山区,分别建成有不同专业功能的小城市呢?这些小城市可以与北京市相配合,形成“大北京”。一主多辅,让北京市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城镇体系,还可以保护耕地。”
      钱老既关心北京城市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设想,也心系地域性和部门性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多,立交桥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北京立交桥猛增这一现象,钱学森就立交桥的设计、利用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观点。他指出:“我今日读报了解到,北京市的立交桥到1993年已建成108座,而且还在建新桥。可以说立交桥是现代城市的一景了,但此景怎样才能美化城市?我想,方法就是把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立交桥结合起来,建设园林化的立交桥小区。(一)立交桥车道桥身下的空间仍可利用,如建停车场等。(二)在车道与桥梁之间营造园林,造假山,种植树木花卉,建水池。(三)造假山也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假山是在“楼”外面垒山石,把“楼”藏在山内。”他还说:“立交桥的景如何搞,也要与其所在城区的整体景观相协调。天宁寺立交桥的旧城遗址搞好了,是一景嘛。”他甚至还呼吁在城市科学中增加立交桥学。
  钱学森非常关注北京城市规划和发展。1993年他写了一篇短文《紫禁城东西侧建小公园》,并寄给《北京日报》的安伟同志。这篇稿子发表在1993年12月3日《北京日报》第1版。他在文章中说,不但要把古都风貌夺回来,而且可以增添古都新貌:从中山公园西北角起,把现有民房拆去;在南池子、北池子街道西侧,从劳动人民文化宫东北角起,也把现有民房拆去。在空出来的地段,移植高大的常青树,多种花卉,形成人民公园。在北面筒子河北岸、景山前街南侧也移植些高大的常青树。这样紫禁城四面都在公园中,朝阳、夕照,风貌一定胜过旧时!如今,钱老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紫禁城周围不仅恢复了古都旧貌,而且还为古都增添了亮丽的新景。
      对于建设的一栋栋像火柴盒一样的建筑,钱学森尖锐地批评道:“现在我看到北京市兴起的长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进到房间里向外望,只见一片灰黄。难道这是21世纪中国的城市吗?”因此,他希望规划师和建筑师多学哲学、唯物论和辩证法。钱学森非常欣赏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他期望把整个城市建成一个超大型园林,但是这种园林是为广大百姓服务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他指出:“如果说现代高度集中的工作和生活需要高楼大厦,那就只有“方盒子”一条出路吗?为什么不能把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手法借鉴过来,让高楼也有台阶,中间布置些高层露天树木花卉呢?”他还说:“既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就应该:第一,有中国文化风格;第二,美;第三,科学地组织市民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
  钱学森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关注是跨越时空的,这既源于他对建筑科学的深刻理解和远见卓识,也源于他对北京城的深爱之情。1985年2月26日,钱学森在北京科技发展战略讨论上发言时称:“1914年至1929年,我是在旧北京生长的,从1955年到现在一直在新北京,所以跟北京是有感情的。”1992年,他在文章《紫禁城东西侧建小公园》中指出:“我从前在旧北京待过15年;1955年回来后,在新北京也已38年了。在这前后53年中,曾无数次在中山公园北面筒子河旁的树荫下坐望紫禁城,看城上建筑,看那构筑别致的城上角楼,真有说不尽的滋味。”
      (本文根据张现民《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园林情结》一文加工整理而成,大、小标题及有关钱学森追悼会等内容为编辑所加。)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俯瞰式精彩-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城市规划思想遗产  地址:http://www.jianlihr.com/news/hangye/154832.html

分享

粤ICP备12041652号  粤B2-20181492人力资源许可证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6182号
版权所有:广州中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之人才及招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