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
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生活
--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纪实(实践篇)
.NoUser { }.Title {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left}.Sub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Intro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Small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Author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Sourc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Abstract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帮助农民出点子 热情爽朗的陕北“婆姨”郭亚平,高兴地接受了记者一行的来访,详细地向记者介绍着她经营的这个“农家乐”小院。 这是一处位于陕西省洛川县城东南5公里左右的一个“新村”,称为谷咀新村,以有别于不远处的谷咀村。新村实际就是为发展农庄旅游而特意设计的,目前一期有16栋统一规划建设、由陕北窑洞和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组成的建筑。村子面对着一个典型的黄土沟壑,风景优美。郭亚平说,她是从今年“五一”才开始经营这处“农家乐”的,房子是租来的。如果要是买,当时的价格是10万元左右,现在起码要15万元以上了。小院共有三孔窑,能同时接待六七个人。三个屋布置各异,装饰着具有当地特色的麻绣、剪纸、面雕等。院里在大门旁边依次设计有厨房、浴室、储藏间和卫生间。做饭用煤和液化气,冬天取暖是地暖,洗澡用太阳能。郭亚平说,现在虽然是初冬了,但太阳能装置连续洗七八个人没问题。记者看到中间的一个屋里,一家客人正在吃饭。郭亚平说,一间客房每天40~50元,一桌丰盛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饭菜也就百元左右。客人有本县的,也有延安、西安的,还有外省市的,大多是来体验陕北黄土高原风情的旅游者。她透露,每月的营业收入大约在一万元左右。 谷咀村是陕北典型的古村,千百年来农民都是靠耕作为生。但自从陕西省开始搞新农村建设以来,几千年的农村生活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陕西属西部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底子薄。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2元,尽管增幅创历史新高,达10.1%%,但从收入结构看仍然“以农为主”。为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该省提出了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陕西模式”:就是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陕西将以行政村为单元,选择“一村一品”基础较好的1000个村作为示范村率先发展,同时再确定1万个村推广示范村经验。重点在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育、扶持,最终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今年,洛川县凤栖镇谷咀村的3个村民小组105户果农的1000亩果园总产苹果225万公斤,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居全县苹果专业村之首。据洛川县规划局的负责人介绍,洛川是有名的“苹果之乡”,近年来随着苹果的广泛种植,气候也得到了改善,年均降雨量由原来的400毫米增加到800毫米。 引导农民盖房子 “过去修屋看风水,如今建房看规划”。这是陕西省陇县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新观念。以前陇县农村修房盖屋,开工选址前,村民总要请个风水先生看看。房子建起来了,村子的布局却变乱了,就连通村公路也不好规划。时间一长,村民便看出了弊端,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便把找风水先生的劲头用在了房屋设计上。县建设局聘请有关专业人士设计出了多种住宅模式,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在陇县东南镇东兴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一幢幢气派的房屋整齐地排列着,路、渠、自来水等井然有序,让人耳目一新。去年村上实施整体搬迁时,请了专业人员做规划,修建的房屋都是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设计的,房子整齐美观,群众都很满意。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建成规划科学、样式新颖、功能齐全的新农村示范点10多个。 针对当前农村进入第三次建房高潮、农民缺乏信息和建筑文化、没有专业图纸可供选择的实际情况,陕西省建设厅广泛调研,组织专家参与,帮助农民搞好建房设计。首期31套优秀住宅图集下发后,各市县积极开展了征集地域特色新民居设计方案活动,推出优秀图集200多套,免费发放乡村,指导农民建房,推进了特色民居建设。西安市扶持建成了园林式村庄阎良小郭新村、具有浓郁关中民居风貌的临潼秦俑村。 安康市编辑《农民建房八十问》,结合地域特色,优选20余套《新农村建设示范民居施工图样图》、《新农村建设示范民居图集》印发至各县(区)、乡镇、村庄,推动各县加快特色民居建设,逐渐形成了平利县的徽派、岚皋县的仿古、汉阴县的欧式、旬阳县的汉水人家等民居风格。这些结合陕南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而设计建造的具有浓郁秦巴地方特色的农村住宅,设计新颖,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老百姓能够接受。“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山庄”,白墙青瓦,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得益彰,成为陕南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2007年起,陕西要求各级财政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对已经确定的示范村、推进村,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率先解决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等问题,重点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听广播看电视难、废弃物利用难“六难”问题。“改厕所,建沼气,做饭点灯不冒烟”。记者在陕西采访,印象最深的就是农民窑洞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农民生活井然有序。 节约农民钱袋子 陕西省建设厅副厅长张阳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大约10年左右翻盖一次房子,主要原因就是规划不到位,使农民建的房子在功能和审美等方面很快落伍,只能推倒重来,造成巨大的浪费。目前,陕西省正处于新一轮建房高峰期,全省仍有2680多万平方米土草房需要改造。据统计,全省每年因拆除、倒塌、损毁等减少的房屋建筑面积占本年度竣工面积的10%,年均约140万平方米,损失资产达4.2亿元。如果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建设,使用寿命从现在的15~20年提高到30~50年以上,全省10万个自然村,每个村庄一年建房节约l万元,将节约l0亿元。 张阳说,他们正在引导农民树立住宅设计一次到位、分步实施的理念,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分步加盖,而不是推倒重来。于是,他们送设计下乡、送图纸下乡,向农民提供优秀合理的设计图样。同时,逐步推行民宅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加强对村镇施工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进行工程质量监督,建立村镇建设质量和安全施工管理工作责任制,确保农民建房质量。加强对村镇建设队伍的培训工作,扶持本地建筑劳务输出,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设行业转移。本报记者 胡春明 温禾 王珺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生活 地址:http://www.jianlihr.com/news/hangye/15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