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
南方日报讯(记者/姚艺曲实习生/徐燧通讯员/穗科信)昨日上午,2010年广州科技周“百名院士专家广州行”系列活动院士科普讲座第四场在广东省科学馆开讲,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周福霖院士结合汶川地震重建工程中的实例和广州实际,用生动的录像和对比实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城市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和相关技术。他认为地处于8条地震构造断层之上的广州市,抗震设防工作做得还不够,并呼吁政府加强对建筑抗震的强制力监控。
“广州有地震危险”
目前地球处于地震活跃期?周福霖基本同意这一看法,“2009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月有2.5次,相比来说,上世纪平均每月只有1.7次。而7.7级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2次,最近9个月内全球则发生了6次。可以说,全球地震已经进入了高活跃期。”
那么,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处于8条地震构造断层之上的广州市是否也会面临地震的威胁呢?
周福霖认为:“广州有地震危险,但是时间不能确定。”他介绍说,广州已经有100多年没有发生过地震了,但是这不代表着广州可以高枕无忧。相反,百年的能量积蓄可能会加大高级别地震出现的可能性。周福霖表示,按国家要求,广州抗震烈度应达到7度。考虑震中和震源深度,最好应达到8度,大约相当于5—6级地震强度。但广州目前的防震措施还未完全达到应对5级地震的要求,如果地震来临,很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周福霖认为,有些市政工程和居民区建设一味追求进度,忽视了防震,是造成隐患的一大因素。他还建议把地震安全教育编入高等教育教材,并希望政府加强在建筑抗震方面的强制监督,如广州市中小学通过旧房加固和应用新抗震技术,将在3年内使所有校舍都能达到防震标准,让孩子们能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学习环境。
防震技术“以柔克刚”
提到防震技术,周福霖特别介绍了“有效又不贵”的结构隔震减震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建筑物下面做一个柔软层,地震来临时能起到“以柔克刚”的效果,由传统的“硬抗”转成了“软抗”。该技术经过台湾海峡7.3级地震和云南武定6.5级地震的考验,相比传统抗震房屋的激烈晃动、屋内人站立不稳、悬挂物摇摆,采用这一新技术的抗震房屋中人们则几乎没有震感。
“世界最好的隔震技术,建筑物安全性最多可提高十几倍,震感减少90%以上。”周福霖介绍,只需要增加5%—10%左右的建筑造价,就可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4—6倍。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院士周福霖:广州抗震设防做得还不够 地址:http://www.jianlihr.com/news/hangye/15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