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求职
小程序求职
 丨  关注公众号
客服:020-89859232  丨  招聘优势  丨  注册简历
首页 > 行业新闻 > "地王"与"标王"

"地王"与"标王"

发布时间:2016-12-27 00:00:00浏览次数:382次

(本网部分图文转载于网络和用户上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删除。)
   最近,“地王”一词在媒体上层出不穷,有人将它与多年前的、特指在央视广告投放竞争中拔得头筹“标王”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且不说“地王”仅指土地拍卖中天价购地企业,而“标王”企业五花八门,仅仅从两者的成因来看,就有着天壤之别。
  “标王”诞生于我们这个社会由“前消费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的混乱氛围之中,暴发户的思维和理想主义的冲动都一目了然,央视成功利用了这一点,成功地将一些眼高手低的企业、企业家抬到前台,让他们幻想着“每天开进中央电视台一辆桑塔纳,开出来一辆奔驰”,而至于他们怎么倒掉的,央视就不管了。现在看来,孔府家宴、秦池、爱多VCD和熊猫手机,都成了业界的笑话,代表着产权制度不完善阶段企业家的盲目和无知,但它们却又是市场经济建立发展过程中惊心动魄的案例,因为失败,它们同样可以写进教材。
  标王们不失败才怪。单纯的靠广告制造知名度和认可度,缺乏研发,甚至起码的产能都不具备,更不用谈资本市场。整个企业的运转靠钢丝般的轨道在维系,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结果立刻出局。更加吊诡的是,所有的标王都集中在百姓日常消费品上,这一点令人深思。
  在那个个人消费突然井喷的年代,这些企业原本可以借机慢慢做强做大,警惕市场的每一次变化,以研发和营销来谋天下。但标王们走了一条几乎相反的路,靠单一的广告推单一的产品,短暂的“抢购”的现实麻痹了那些企业的神经,葬送了它们。
  相比之下,“地王”一事则复杂得多得多。“地王”中可能也不乏“标王”心态者,尤其是在大众消费已经由烟酒手机DVD跃升到汽车住房旅游等事物上、并形成了初步的投资意识的这个阶段。但这种“标王”心态应当少之又少,没有哪个开发商傻到认为可以像卖手机卖白酒那样四处出击、全国各地地卖房子,没有哪个开发商认为摘得“地王”能带来多大的轰动效应、广告效应。房地产的地域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地域性,决定了“地王”的心态和“标王”相差十万八千里。取得“地王”的企业,更多地是出于对土地供应的紧张的反应加上未来市场的良好预期,不管这个良好会给房价带来何种影响。至于非房地产开发本行出身的央企频频夺得地王,则更倾向于时效性带来的影响:十年前不会出现这样的事,十年之后大概也不会了。
  “标王”出现一个,就是一个,固定在那里,一年才增加一个,旧的也依然成立。而“地王”则不断地被打破,有时候甚至仅仅几天时间就宣布旧的已去新的登场。这说明什么呢,个人认为,这恰恰说明了“地王”一词极其不妥,纯属滥用和炒作(不是开发企业炒,而是被济世救民和幸灾乐祸两种心态同时困扰的媒体在炒)。
  国内的房地产市场迄今为止不过发展了11年,从一个更高层面上看,它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地王”称呼正是起步阶段的混乱局面的一个投影而已,在成熟的行业内部,不会轻易叫谁什么王。如汽车行业,你能称呼哪个企业(品牌)为王者?宝马,奔驰?还有法拉利和保时捷呢,说法拉利和保时捷吧,大众可以说我才是真正的王者,那时迈巴赫什么的又要出来夸夸其谈了。食品领域、服装领域在德国都一样,不会轻易给谁封一个王。
  房地产行业正在由起步阶段,往“深水区”迈进,“地王”一说会在越来越复杂的行业发展过程中被抛弃,尤其应该被媒体舍弃,“六年半买一套住房”才应该大肆宣传。李兰成 2009-10-20

    注明: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

  标题:"地王"与"标王"  地址:http://www.jianlihr.com/news/hangye/154736.html

分享

粤ICP备12041652号  粤B2-20181492人力资源许可证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6182号
版权所有:广州中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之人才及招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